一片被破壞的水土,一筆西部碳匯交易,一次免于信用污點的救贖——廈門用“以碳代賠”的創新解法,讓全國首個“水行政執法+碳匯交易”模式在世界環境日落地生根。
5月底,廈門市農業農村局執法人員見證了一場不尋常的委托簽約。一位破壞水土保持的當事人沒有收到行政罰款單,而是與廈門產權交易中心簽訂協議,自愿認購483.88噸寧夏彭陽水土保持碳匯。
這場交易背后,是全國首創的“水行政執法+碳匯交易”模式的誕生。
在傳統執法中,這位在同安區進行12萬平方米林木采伐時未按要求做好水土保持措施的當事人,可能面臨行政處罰甚至信用污點。但廈門選擇了一條創新路徑:讓“破壞水土保持者”轉身成為“水土保持碳匯購買人”。
1、“以碳代賠”,柔性執法新理念
2024年底發生的這起水土保持違法案件,觸發了廈門市、區、鎮三級部門的快速聯動。當執法人員在調查取證時,一個更具建設性的思路逐漸成型——能否用碳匯交易替代傳統處罰?
這一創新模式的核心在于對輕微違法行為人推行包容審慎監管執法。執法人員引導當事人自愿認購碳匯,避免通過行政罰款等強制措施讓行為人產生不良信用記錄。
最終,當事人選擇認購寧夏水土保持碳匯產品,實現了“三贏效果”:既實施了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又促進水土保持生態產品良性循環,同時深化閩寧協作。
廈門市農業農村局執法人員指出,這種模式為水行政執法領域追索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提供了全新路徑和示范樣本。
2、三大平臺,碳匯交易強支撐
支撐廈門創新執法的基礎,是廈門產權交易中心打造的“一個中心、三大平臺”體系。這三大全國性平臺已成為廈門綠色營商環境的重要基石。
全國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臺表現尤為亮眼。截至2025年6月,該平臺累計完成海洋碳匯交易19萬噸,占全國藍碳市場的一半以上。2025年4月,國家發改委專門發表署名文章,點贊廈門產權交易中心海洋碳匯交易占全國八成,稱藍碳交易已成為廈門新的城市名片。
農業碳匯平臺同樣成果豐碩,累計交易量達34萬噸。同安區軍營村、白交祠村通過這一平臺完成多批農業碳匯交易,僅2025年世界環境日就完成了13182.71噸的農業碳匯交易。
全國首個水土保持碳匯交易平臺自2023年底設立以來累計交易達38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水土保持碳匯交易市場。該平臺已實現跨區域交易服務覆蓋福建、寧夏、云南、湖北等地。
3、執法創新,碳匯交易多場景
廈門“行政執法+碳匯交易”的創新實踐已在多個領域開花結果。
在農業領域,翔安生態環境局指導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當事人,通過農業碳匯交易平臺認購碳匯實現生態修復補償。這種做法避免因行政罰款給企業留下不良記錄,影響其未來參與投標等市場競爭。
在海洋保護方面,廈門模式已復制推廣到周邊地區。廈門產權交易中心與漳州東山海事處合作完成“行政處罰+藍碳交易”項目。東山海事處引導非法向海洋排放污染物的“宏豐1號”輪船東認購海洋碳匯,履行替代性修復義務。
水土保持領域的最新突破更為矚目。全國首個“水行政執法+碳匯交易”模式創新性地將碳匯交易融入水行政執法,讓“綠水青山”生態產品通過碳匯交易變成“金山銀山”。
4、司法協同,綠色法治新屏障
廈門模式的成功不僅限于行政執法領域,在司法系統同樣形成了創新合力。2025年世界環境日,“廈門市司法碳匯認購聯絡點”正式揭牌。
在廈門市中級法院、廈門市檢察院等司法機關推動下,軍營村、白交祠村完成了新一批13182.71噸的農業碳匯交易。這一實踐打造了“農碳交易+綠色增收+鄉村振興”新模式,為廈門綠色營商環境建設貢獻司法力量。
生態司法交易的服務半徑已擴大到全國。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在與省內多地檢察院、法院合作基礎上,還與內蒙古、江蘇、浙江等地的司法機關成功完成了“生態司法+藍碳交易”合作。
5、綠色金融,營商環境再升級
廈門產權交易中心在碳金融領域的創新不止于交易平臺。在廈門市委金融辦指導下,中心打造了“廈綠融”——全國首個新質生產力數字識綠平臺。
該平臺以“大數據+綠色金融”模式構建廈門市綠色融資企業及項目庫,目前已入庫綠色企業及項目278家,初步實現綠色項目碳減排效益70248.36噸,庫內主體綠色貸款余額達305億元。
面對國際貿易中的碳壁壘挑戰,廈門依托產權交易中心設立了碳足跡公共服務平臺,為企業產品提供碳足跡核算、認證等“一站式”服務。該平臺有效助力企業應對產品出口碳關稅壁壘,滿足上下游產業鏈綠色采購需求。
6、廈門模式,全國實踐新標桿
廈門“碳匯交易+綠色營商環境”的模式已成為全國綠色發展的標桿。國家發改委的公開點贊,以及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專家的高度肯定,都印證了廈門實踐的示范價值。
這一模式的成功源于多方面創新突破:在執法理念上,實現了從懲罰到修復的轉變;在實施路徑上,構建了“行政執法+市場機制”的協同體系;在生態價值轉化上,打通了“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市場化通道。
這些創新進一步深化拓展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廈門實踐”,為全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廈門模式的價值不僅在于數字——占全國八成海洋碳匯交易、38萬噸水土保持碳匯交易、305億元綠色貸款,更在于它改變了環境治理的邏輯。當“宏豐1號”輪船東因非法排污而購買海洋碳匯,當寧夏彭陽的水土保持碳匯被廈門違法當事人認購,一條連接東西部的綠色紐帶已然形成。
國家發改委為這張新城市名片點贊時,廈門產權交易中心的三大平臺已在農業、海洋和水土保持碳匯領域累計完成近百萬噸交易。這些數字背后,是柔性執法的溫度,是生態價值的轉化,更是綠色營商環境從理念到現實的跨越。如今,“一個中心、三大平臺”正將廈門實踐推向全國,讓碳匯交易從懲戒手段升華為發展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