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畢節市大方縣穿巖社區,林農陳玉發輕撫著自家林地的樹干,笑容滿面。450棵樹不再只是未來砍伐換錢的木材,而是持續生息的“綠色銀行”——每棵樹每年帶來3元碳匯收益,1350元現金已穩穩落入他的賬戶。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廣袤林海蘊藏的17.2億噸碳儲量正通過碳匯交易轉化為真金白銀,掛牌價從11.5元飆升至45元/噸,累計銷售額突破3516萬元。這些場景揭示了中國林業企業正掀起一場從“伐木經濟”向“碳匯經濟”的深刻變革。
一、碳匯開發:專業化運營打通變現通道
組建專業實體,統一開發管理:內蒙古森工集團2020年成立碳匯科技有限公司,對260萬公頃可開發林地進行整體規劃,采用“統一開發、統一管理、統一銷售”模式,徹底改變了過去分散低效的開發狀態。其建立的國內首個碳匯項目矢量數據庫,為104萬噸庫存碳匯銷售和500萬噸新碳匯簽發奠定技術基礎。
構建陽光交易機制:通過“三方詢價、掛牌底價、平臺競價、市場定價”四步交易流程,內蒙古森工碳匯單價5年內上漲近300%,岳陽林紙則通過旗下誠通碳匯公司購買5000噸碳匯用于產品碳中和,打通從開發到消納的全鏈條。
戰略儲備與遠期交易并舉:岳陽林紙采取“200萬畝自營林+N”策略,以自有林地為核心,同步簽約3647萬畝外部林地碳匯開發權;其與殼牌能源簽訂的220萬噸碳匯遠期合約,更成為林業碳匯金融化探索的里程碑。
二、模式創新:多元主體聯動激活資源價值
政府主導型資源整合(潮南模式):廣東環保集團與潮南區政府合作,通過“政府+國企+村集體+村民”聯動機制,對全區30萬畝林地統一碳匯核算,預計年收益近千萬元。政府統籌資源、國企專業運營、村民共享收益的三方共贏架構,成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樣板。
金融賦能破解回購難題(永安實踐):福建安砂鎮針對天然林禁伐后林農收益困境,創新“碳匯權置換資金鏈”模式:將2000畝天然林15年碳匯開發權以每畝300元出讓給新能源企業,獲得啟動資金;永安農商行則定制“生態補償金抵押貸款”,支持鎮村以1000元/畝回購私有天然林。
林農精準受益機制(貴州路徑):貴州首創單株碳匯項目,將樹木碳匯精確量化到戶。截至2024年底,全省12028戶林農通過479.8萬株林木獲得碳匯收益1610萬元,戶均增收1300元。所有購碳資金直達林農賬戶,真正實現“一棵樹不砍,穩定掙現錢”。
三、戰略升級:技術標準與產業融合構建競爭壁壘
搶占方法學制高點:中林集團參編CCER重啟后首個林業碳匯方法學,并主導制定《中國森林認證森林碳匯》國家標準;內蒙古森工聯合中國林科院攻關《天然次生林碳匯方法學》,突破95%天然林無法開發碳匯的政策瓶頸。
“林業+”產業融合增值:內蒙古森工集團發展森林食品產業,建成沙棘基地6.37萬畝、樺樹汁飲品生產線(月產千噸);安砂鎮在回購天然林中發展紅菇保育、黃精種植等林下經濟,預計帶動6000戶農戶年增收4000元。
碳金融深度鏈接:湖南通道縣推出“林業碳券”,林農憑碳匯量證明可質押貸款。岳陽林紙與中信證券簽署7億元碳匯遠期協議,探索資產證券化;廣東潮南區則通過碳賬戶體系推動碳匯資產納入綠色金融通道。
六盤山麓,無人機掠過林海,激光雷達精準捕捉每棵樹的碳儲量數據;洞庭湖畔,岳陽林紙的碳中和紙張帶著碳匯注銷碼走向市場。這些場景正重新定義林業的價值鏈。
隨著全國碳市場擴容與CCER重啟,手握260萬公頃可開發林地的內蒙古森工、簽約3647萬畝碳匯合同的岳陽林紙等先鋒企業,已構筑起資源+技術+金融的復合壁壘。而對廣大中小林企而言,借力“政府搭臺+專業機構運營+村集體參與”模式,將碎片化林地聚合開發,正成為分享碳匯紅利的現實路徑。當每一棵樹的呼吸都被賦予經濟價值,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通道已然暢通。
砍樹人變成護林人,伐木車變身無人機——這場靜默的產業革命中,最大的贏家不僅是林企的財務報表,更是綿延青山間升騰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