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基地,依托煤炭資源實現了經濟騰飛,2023年GDP突破7000億元,成為中西部非省會城市之首。然而,資源依賴型發展模式也帶來嚴峻挑戰:工業固廢年產量超6800萬噸(占陜西省40%),生態環境脆弱與高碳排放并存。在國家“雙碳”目標驅動下,榆林提出“高碳城市低碳化發展”戰略,以固廢資源化利用和低碳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探索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的“中國方案”。
一、固廢利用:從“生態包袱”到“綠色財富”
1.煤矸石資源化:循環經濟新范式
榆林每年產生煤矸石約1500萬噸,傳統填埋處理成本高昂且污染環境。陜西匯榮禾公司通過旋轉隧道窯技術,將煤矸石轉化為環保建材,年處理量達200萬噸,節約燃煤80%、碳排放減少65%,年產值近億元。府谷縣融茂煤業則開發煤矸石全組分利用技術,每年處置固廢240萬噸,創造產值3億元,實現“零排放”目標。
2.工業固廢產業鏈升級
榆林已建成18個固廢綜合利用示范項目,年處理能力1870萬噸。例如,康博環保(橫山)項目可年處理油泥10萬噸、危廢3萬噸,并通過技術改造實現粉煤灰二次利用。此外,榆能青青源脫硫石膏項目將電廠固廢轉化為輕質抹灰石膏等建材,年消納45萬噸脫硫石膏,形成“煤電固廢—環保建材”閉環產業鏈。
二、低碳技術:能源革命的創新實踐
1.氫能全產業鏈布局
依托每年60萬噸工業副產氫資源,榆林打造千億級氫能產業集群。榆林中科潔凈能源研究院建成國內領先的質子交換膜電解水制氫平臺,陜西氫能公司投運首座撬裝式加氫站,氫燃料動力物流車、無人機等應用場景加速落地。
2.CCUS與煤化工耦合
神木國華錦界公司建成15萬噸/年二氧化碳捕集與驅油封存項目,將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封存,同時提升石油采收率。陜煤榆林化學的50萬噸/年DMC(碳酸二甲酯)項目,以煤炭為原料生產鋰電池電解液溶劑,實現煤基化工向高端新材料延伸。
3.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應用
榆林推進“風光氫儲”多能融合,風電、光伏技術可開發量達44億千瓦。煤礦井下零碳輔助運輸項目以風、光發電替代柴油動力,年減排1000余噸二氧化碳,降本350萬元。
三、生態協同:治沙與產業雙贏
榆林通過“北治沙、南治土”生態工程,林木覆蓋率從0.9%提升至36%,860萬畝流沙全部固定。固廢處理與生態修復結合:礦井疏干水經凈化后用于綠化灌溉,年回收利用量達2.14億立方米;無人機苗木運輸技術使造林成活率提升35%。
四、未來展望:從“試點”到“標桿”
榆林計劃到2030年實現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超70%,氫能產業規模突破500億元,并建成國家級CCUS技術研發中心。通過政策引導(如每年3億元氫能專項補貼)、技術孵化與市場機制聯動,榆林正為全球資源型城市低碳轉型提供可復制的“榆林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