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發布最新研究成果,確認青藏高原生態系統近20年每年吸收近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抵消了區域內能源與工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成為中國首個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的區域。這一成果不僅是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重要進展,更是中國落實“雙碳”戰略的標志性成就。
研究指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在暖濕化背景下顯著增強的二氧化碳匯(主要來自植被固碳)與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如畜牧業甲烷、凍土區熱融湖塘氧化亞氮)排放之間達到了動態平衡。其碳匯能力相當于全國陸地生態系統總量的近兩倍,凸顯了高原生態系統的全球氣候調節價值。
一、核心機制:碳匯與排放的動態平衡
1.二氧化碳匯的顯著增強
青藏高原變暖、變濕、變綠的氣候趨勢促進了植被覆蓋率的提升,森林、草原和濕地等生態系統固碳能力大幅增強。數據顯示,高原年均碳匯量達1.1億噸二氧化碳,占全國總量的10%。
2.非二氧化碳排放的抵消效應
高原畜牧業和水體擴張(尤其是凍土區熱融湖塘)導致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抵消了約40%的二氧化碳匯。其中,畜牧業貢獻21%、內陸水體貢獻13%。盡管如此,生態系統整體仍維持了“凈吸收”狀態,實現了排放與吸收的平衡。
二、減排貢獻:生態與能源的雙重路徑
1.生態保護工程的碳匯潛力
通過退化草地恢復、國家公園建設等工程,青藏高原未來碳匯能力可提升至每年1.5億噸二氧化碳,若優化草畜平衡管理,碳匯量甚至可增加1.5倍。
2.清潔能源開發的減排優勢
青藏高原水能、太陽能、風能技術可開發量達44億千瓦,當前開發率僅2%。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預計年增5000億度,減排3.2億噸二氧化碳,助力區域能源結構低碳轉型。
三、挑戰與建議:可持續路徑的關鍵
1.不可持續放牧的潛在風險
若維持當前放牧強度,畜牧業非二氧化碳排放將完全抵消碳匯增量。需推動草畜平衡管理,發展綠色農牧業,減少甲烷排放。
2.凍土退化的長期威脅
凍土區儲存大量有機碳,但氣候變暖加速其退化,可能導致碳源釋放。需加強凍土碳庫監測與保護技術研發。
四、未來展望:從區域示范到全球引領
青藏高原的凈零排放實踐為中國碳中和目標提供了科學范本。未來,通過“自然保護地保碳+生態工程增匯+清潔能源替代”模式,高原可進一步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支點。此外,其立體化溫室氣體監測體系(如無人機、碳衛星校驗技術)為全球碳核算提供了精準數據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