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碳匯(藍碳)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路徑之一,而“沉積碳—惰性碳”作為新型碳匯類型,正成為海洋漁業碳匯領域的創新焦點。福建省依托豐富的海洋資源和科研優勢,率先在全國推動“沉積碳—惰性碳”的核算、交易與生態修復實踐,為藍碳價值轉化提供了“福建樣本”。一、“沉積碳—惰性碳”的科學定義與碳匯機制
一、“沉積碳—惰性碳”的科學定義與碳匯機制
“沉積碳”指海洋大型藻類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后,其有機物碎屑沉降到海底形成長期封存的有機碳;“惰性碳”則是藻類代謝產生的溶解有機碳中化學性質穩定、難被微生物分解的部分,可在海洋中留存千年以上。相較于傳統藻類生物體固碳,這兩種碳匯形式具有更長的封存周期和更高的國際認可度,核算方法嚴格遵循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標準及國際前沿理論。
以連江縣為例,當地大型藻類養殖條件優越,藻類生長過程中約30%的溶解有機碳轉化為惰性碳,19%成為沉積碳,形成可量化的碳匯增量。廈門大學劉濤教授團隊通過《養殖海帶碳匯評估技術規程》,首次明確了碳匯核算的技術參數,為市場化交易奠定基礎。
二、全國首宗交易:司法修復與碳匯價值轉化的創新融合
2025年4月,全國首宗“沉積碳—惰性碳”海洋漁業碳匯交易在福州連江落地。兩起非法捕撈案件的3名當事人自愿認購326.4噸碳匯產品,支付3.26萬元用于替代性生態修復,開創了“司法+碳匯”的跨區域協作模式。此舉不僅解決了海洋生態原位修復難題,還通過福建海峽資源環境交易中心實現碳匯產品標準化流通,為藍碳司法保護提供了可復制經驗。
這一實踐背后,是集美大學祁第教授團隊的技術支撐。其編制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大型藻類養殖》與國際海洋負排放計劃(ONCE)接軌,確保碳匯數據的科學性與權威性。
三、技術突破:從爭議到標準化的科研攻堅
長期以來,藻類碳匯核算因“收割后碳釋放”等問題飽受爭議。福建科研團隊通過碳同位素分析、圍隔實驗等手段,成功區分藻類沉積碳與陸源碳,并構建“藻體碳匯—沉積碳—惰性碳—輸運碳匯”四維核算體系。例如: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開發封閉式CO₂測量裝置,精準測算藻類固碳效率;
廈門大學提出“碳匯系數法”,簡化小規模養殖的碳匯評估流程。
目前,福建已發布全國首個《養殖海帶碳匯評估技術規程》,并推動相關方法學提交生態環境部認證,加速碳匯納入全國自愿減排交易市場。
四、挑戰與未來:平衡漁業發展與碳匯保護
盡管“沉積碳—惰性碳”潛力巨大,但全球15%的海洋區域存在漁業活動與碳匯保護的沖突,尤其是底拖網作業破壞海底碳儲量。對此,福建通過以下措施實現平衡:
1.生態養殖模式:推廣藻類與貝類混養,構建“零碳”立體養殖系統,同步提升碳匯與經濟效益;
2.政策協同:制定《海洋生態環境損害修復跨區域協作機制》,推動異地碳匯認購與生態補償;
3.國際標準引領:焦念志院士主導的《海洋負排放與碳中和》國際標準提案獲ISO立項,推動中國方案全球化。
五、福建藍碳實踐的示范意義
福建作為海洋碳匯先行者,已實現多個“全國首創”:首宗藍碳司法修復、首只藍碳基金、首場零碳展會等。2023年,全省藍碳吸收量預計達41.2億噸,市場需求持續擴大。未來,隨著ONCE計劃的全球推廣,福建“沉積碳—惰性碳”模式有望成為國際藍碳交易的標準范式。
“沉積碳—惰性碳”的探索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化的革命。福建通過科研賦能、司法創新與國際協作,為全球海洋碳匯發展提供了可操作的“中國路徑”。
|